“当时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网络,把二里头都城划分为多个区域,基本确定了大致的都城布局框架,并且宫殿区和作坊区均有墙垣围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摘要“当时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网络,把二里头都城划分为多个区域,基本确定了大致的都城布局框架,并且宫殿区和作坊区均有墙垣围护。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当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发了一张含苞待放的洛阳牡丹图片到朋友圈,内心充满期待。几个小时后,他所负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项目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自1959年发掘之日起,二里头遗址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创下了多个中国“之最”: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群……
作为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如今,二里头又多了一个“之最”——最早的多网格式都城布局。
谈及此次新发现,赵海涛把时间拉回到二十一世纪初。“当时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网络,把二里头都城划分为多个区域,基本确定了大致的都城布局框架,并且宫殿区和作坊区均有墙垣围护。”赵海涛说,据推测,除宫殿区和作坊区外,“井”字形道路划分的其他网格,或许是不同家族、群体的居住和墓葬区,而且这些区域极有可能也有墙垣围护。
二里头都城中心区西南路口的新发现航拍示意图
大胆推测、小心求证。为了进一步破解遗址的内涵、布局、演变等更多细节,2019年,已接棒成为二里头考古队第四代队长的赵海涛带领考古队围绕系列推测展开新一轮的发掘。
考古队最先在“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发现宽约18米的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两条道路,且继续向南、向西延伸,随后不断有新的墙垣被发现,确证了宫城和作坊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外侧有围墙。
以此发现为起点,考古队开始扩大范围追寻主干道及两侧墙垣。通过钻探和解剖相结合,更多的主干道路和墙垣在考古队手铲中铺展开来。此外考古队还首次发现了疑似漆器作坊,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现场,填补了二里头都城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
二里头都城骨器、角器加工作坊整体平面图
“这些年发掘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取得重要进展。”赵海涛说,在遗址中心区新发现的主干道及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
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样严谨、清晰的布局,表明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已经具备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最重要的标志。”赵海涛说。历年来二里头不断出土高等级器物,但在他的心中,遗址中心区的主干道路网络,对于解读二里头遗址的王都内涵最为重要,价值最大。
不同于器物易于识别,3700多年物换星移,当初的道路早已消失不见,用于围护的墙垣也归于尘土,考古队是如何将其发掘的呢?
“看土。”赵海涛说,这也是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赵海涛举例说,宫殿的土和道路的土都坚硬、质密,但修建宫殿和墙垣往往是夯土,就是用工具把土夯打坚硬,随后再铺一层,再夯打。道路的土也分层,但因为长期行车走人,路面上的覆土被碾压踩踏,土的特点又不一样。
“这两层土之间是有分界的,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就能看到宫殿和墙体的特质:纵剖面分层,横截面呈长方形。”赵海涛说,而车和人的重量有限,道路踩压不了多深,土层不断累积,会形成像千层饼一样的纵剖面,每层不过毫米之差。
正是凭借这种土中找土的细致,一个高度辉煌且具备王都格局、王朝气象的都城布局被考古人员一一揭示。“严格方正的都城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同宫城宫室制度、青铜礼乐制度等一起,为商周以及后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赵海涛说。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点评,二里头都邑的格局让我们联想起后代汉唐时期的“里坊”制度,可以说夏代都城的格局为后来开了先河,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到了夏代,进入王国的阶段、中原王朝引领的阶段。
如今,二里头考古60多年,约300万平方米的遗址已发掘5万多平方米。赵海涛说,相信通过一代代考古人的接续努力,二里头考古未来可期。
记者:史林静
编辑:李争艳、贾真
二里头考古队供图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