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商务厅牵头18部门出台《关于促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浙江全省要累计培育浙江老字号500家以上;推动一批老字号企业上市,实现资产证券化;支持建设各类老字号展示馆、博物馆100个;引导建设和提升一批以老字号为主要特色的街区等。
这一次的《意见》下发,咬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层层递进,实现培育和孵化、提升和壮大、传承和传播。《意见》提出要不断壮大队伍、搭建平台,加快机制体制创新、撬动社会资本加入等。也可以说,传承好传统的技艺工艺、弘扬好文化精髓,使之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正是新时期做大做强“老字号”之命题所在。
一段时间以来,受传统IP创新浪潮的推动,消费者尤其年轻消费群体愿意为“国潮”买单。从朱雀祥云、飞天刺绣装饰,到“唐宫盛宴”风;从围观三星堆黄金面具到时尚圈层里中国元素被频频引入各类单品,覆盖服饰、美妆、动漫、数码产品等几乎所有热门领域,“老祖宗的东西”又酷又有腔调。消费迭代之下,中国制造背后,更有着中国智造。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日益崛起,华为、小米、理想等民族品牌的逐步走俏,“国风”“国潮”背后,突显传统文化价值的全面回归,以及民族品牌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拧紧这一股子劲、一股子气,因势利导、乘势快上、蓄势而发,始终坚持实体为本、创新为核。
“知味停车、闻香下马”“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以知味观、楼外楼、同仁堂、王星记、张小泉、五芳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字号”,既是实体企业,亦是全社会共有的非遗文化财富。推动老字号融入“国潮”,绝非简单换个“马甲”、贴个标签,抢抓机遇,更要勇于迎接挑战。从近年来浙江一些“老字号”的成功实践看,他们模式多样,但内核未变:万事利把历史经典融入丝绸面料,以文创产业提升附加值;张小泉搭电商快车,以时尚化、个性化、品质化引领年轻群体消费新潮流;五芳斋以延伸产业链告别前店后坊等,都坚守了情怀落地和创意变现。
这一次《意见》也提出:“加大地域历史文化纪念品、礼品开发力度,丰富老字号文旅产品供给,依托历史经典产业老字号企业,开发具有浙江文化辨识度的品牌产品。”“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积极参与打造‘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品牌。”种种举措,既是精准政策扶持,也体现市场导向。发挥好“老字号”品牌价值优势,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底蕴,要始终做到贴近地方、贴近经济、贴近生活,水乳交融。
回到中国文化语境,“老”意味着历练和境界。但所谓“老树新枝”,同样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顺时而变,顺应潮流;拥抱世界、拥抱未来、拥抱数字化变革。守正创新,做大做强“老”带来的历练和境界,在推动“老字号”走向世界中讲好浙江故事、杭州故事,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该尊崇的应有之义。
(涂建敏)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6-14
06-13
06-09
06-08
06-06
06-01
05-30
05-27
05-24
05-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