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无论职业版图如何变化,匠心始终是广大从业者应有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让高技能人才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技能中国”未来可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制造,蹄疾步稳。近来就有一则消息让国人为之振奋――C919大型客机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将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的能力,这其中也凝聚着众多高技能人才的智慧和汗水。
如今,从核心技术的研发实验室到重大工程的施工现场,从智能工厂的生产线到广大乡村的大棚农田,都少不了专业技能人才的辛勤付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7.5亿就业人员的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其中高级工4700万人、技师1000万人、高级技师300万人。
应当看到,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制造业依旧是缺工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在100个“最缺工”的职业中,属于生产制造及相关行业的高达37个。可以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意见》明确要求,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这不仅是基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供给趋势性发展态势做出的战略性部署,更是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激发“技能红利”的靶向性目标。
方向确定后,还需统筹推进。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到“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从“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到“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意见》勾勒出了“技能中国”发展的“路线图”。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近年来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学校让专业扎根产业、让课程围绕市场、把课堂搬进车间,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双赢。
当然,实现目标也离不开《意见》所要求的“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新时代为“技能成才”创造了广阔的发展机遇。随着职业版图不断拓展,人们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社会对职业选择也更加包容。但无论职业版图如何变化,匠心始终是广大从业者应有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小到服务百姓生活,大到打造大国重器,只要弘扬工匠精神,踏实劳动,就能把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让高技能人才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技能中国”未来可期。(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完善激励机制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用制度创新为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赋能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