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寺庙游的人气格外火爆。与以往不同的是,年轻人成为了寺庙游客的主力军,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发帖量和阅读数据直线上升。这让人不禁想问,寺庙究竟以什么在吸引着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前往?
寺庙游的爆火并非偶然,早在2017年,网络流行语中就有“佛系青年”,2022年电子木鱼走红,无数年轻人通过敲击“功德+1”来获得心理慰藉。今年以来,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年轻人开始走出家门,前往寺庙沉浸式烧香拜佛。可以说,寺庙游的爆火既有年轻人排解压力、寻求精神寄托的内部原因,也有寺庙经济发展、营销手段推动等外部原因。
杭州法喜寺
深陷自我内耗年轻人们,亟需一个情绪宣泄出口,寺庙就成了精神寄托之地。升学择校、考研考编、求职就业……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大多数人的心理写照。庙宇依山而建、清幽宁静,即使坐落在繁华地段也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意味,迈进寺庙的大门,仿佛是闯入了一道结界,能够短暂逃离现实世界的压力与琐碎,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寺庙也寄托了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希冀,虽然嘴上喊着“躺平”,但是所求的依然是“升职、加薪、学业”等现实因素,被年轻人充斥着的寺庙承担了为他们实现心中所求的任务。即使寺庙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但在这里获得心理支持、重新拥有信心的年轻人们会拥有更积极的心理暗示去面对生活。
南京大报恩寺
“寺庙游”热潮,实则是寺庙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各大寺庙抓住年轻人的兴趣点,用网红打卡地、法物、文创、美食对年轻人进行层层包围。杭州法喜寺因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殿宇的独特拍照视角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南京鸡鸣寺因盛开的满寺樱花引发大规模拍照打卡,南京大报恩寺的360度球幕电影,将极具科技感的声光影特效与人文内容融合,呈现“赛博礼佛”的视觉效果。北京雍和宫的香灰手串、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等法物可谓一串难求,甚至出现代购代开光的产业链。上海龙华寺的素面、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等寺庙美食也让年轻人趋之若鹜。这些极具创意又蕴含寺庙文化内涵的内容,精准对接年轻人需求,也刺激了消费行为。年轻人们在线下参与寺庙游后,还会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讨论、分享寺庙游的感受和攻略,于是,寺庙游从单纯的旅游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维系彼此的社会交往,实现群体身份认同。
雍和宫法物流通处的排队人群
寺庙游的爆火既反映了旅游业的强势复苏之态,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应加强寺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区域寺庙文化资源,探索寺庙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更多可能,不断挖掘寺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注意激增的游客给正常宗教活动秩序带来的压力,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寺庙神圣性的消解。端午假期和暑期即将来临,寺庙游能否经受考验、再创新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