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阴县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基地建设,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施意见》,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发展规划,重点实施了六大工程,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 山阴县立足县情,共投入节水资金近1亿元,实现节水灌溉总面积28万多亩,其中渠灌面积16万亩,管灌面积12万亩,膜下滴灌面积0.7万亩;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共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其中“513”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旱地谷子种植面积也由不足1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7万多亩,农民年增收近9000万元,1.9万农户户均年增收4700元以上,为农民增收开辟了致富门路,2018年山阴县被省政府确定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2019年9月30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以中粮协〔2019〕10号文件,命名山阴县为“中国富硒小米之乡”。
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 山阴县紧紧抓住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等利好政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实施以工补农,每年投入800多万元,为旱地谷子种植免费提供地膜、复合肥和农机具补贴,统筹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创建工作落地落实,为示范县的创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突出科技支撑,强化示范效应 省农大、农科院在合盛堡乡建立了农科站,50多名专家轮流驻守工作,深入田间地头,试验示范农业科技,在我县率先试验试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充分利用5毫米以下无效降雨量,使旱地变“水地”,出苗率和成活率是过去传统种植的4—5倍,且无需除草、锄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亩产达800多斤左右。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建立科技示范田,以示范效应带动种植户科学生产、科学管理,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为有机旱作农业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持三产融合,构建服务平台 山阴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古城乳业、鑫霏农业、骏宝宸农业科技、惠牧源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服务、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其产业化发展的辐射面和带动力。鑫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模式,签订订单农业3.6万亩,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坚持“种养加销”链条式循环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富硒农作物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牧草种植加工和奶牛养殖,农机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咨询,电商销售,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经营格局,实现产值1280万元,入社的5000余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万元。骏宝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突出“高端智能、先进实用、性能优先、绿色环保”特点,购置先进农业机械,经营范围包括土地整理、耕旋播种收、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飞防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牧草加工等。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覆盖山阴、应县116个村、42个合作社、4000多户农户、6.4万亩的托管网络体系,构建起了惠及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打造知名品牌,发挥龙头效应 山阴县紧紧抓住获评为出口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大好机遇,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小杂粮增产提质。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搞好品牌建设、包装提升和市场推介,在品牌、品质、品味上下功夫。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各级农产品评优、评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扶持“古城”乳业、“鑫邦”燕麦、玉龙土特产、泰昌农业等企业发展壮大。全县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2.03万亩,创建了“百汇农珍”“塞外火山土”“醇膳”等一批优质小杂粮农产品名牌,2018年11月5日,山阴县被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山西富硒谷子强县”。 山阴县将创新实施“2361”工作思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体现“山阴担当”,为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交好“山阴答卷”,以优异的发展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朔州市建市30周年献礼! 砥砺奋进铸辉煌 —— 山阴县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成长,经济实力节节攀升、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调整优化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书写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山阴历届县委、县政府紧扣发展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一路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跨入21世纪以来,全县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文明、平安”新山阴目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煤电、乳品、冶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两大潜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实施“蓝天碧水”工程。2018年,全县通过抢抓机遇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真抓实干加快转型项目建设,不忘初心全力推动民生工程,用实际行动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迈向总体小康。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591万元,跃升为2018年的179.69亿元,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308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5.46亿元。
工农业经济提质发展 1949年前后,山阴基本上以农立县,无工业可言。农业生产是山阴的基础性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机遇,大力实施杂粮、饲草、蔬菜、中药材“四大产业”振兴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农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600.7万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5.96亿斤,奶牛存栏由1978年的761头增加到2018年的8万头左右。同时,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工业经济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各项工作,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县工业总产值2018年增加到170.88亿元,工业主要产品原煤由1949年的1.26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067.7万吨,乳品由1978年的215吨增加到2018年的28万吨。
城乡面貌明显改变 随着经济发展,山阴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大量涌现,宜居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县城较大建筑物(群)有县医院、岱岳中学、电影院、机械厂等。全县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稳步提升。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先后建成西山森林公园、儿童公园、地税文化广场、火车站等标志性建筑。2018年,府东街跨线立交桥、世纪大道、王涧路等工程开工建设,虎山线铁立交桥通车运行,完成骏马路改造和21条小街小巷硬化,完成自来水输水线后所段复线改造并投入使用,改造更新主要街道路灯1000余盏。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三点三圈三线”总体规划,共计投资5000万元,完成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开展造林绿化,完成整体造林2.5万亩,栽植各类树木250万株。启动实施西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7亿元。推进桑干河“清河行动”,实施河道疏浚、清淤、固堤、沿河公路建设、岸线绿化等工程,完成投资1.8亿元。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实现全面进步,共享幸福生活,是山阴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自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坚持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生产和生活基本条件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脱贫攻坚战。随着脱贫工作的持续推进,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跃升,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2018年,全县按照“已脱贫的要巩固、未脱贫的要攻坚、整体上要提升”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年退出贫困户154户343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009%,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拔付资金766万元,全面提升29个贫困村基础条件,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52.3万元,精准实施“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为327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1583万元,为1195户贫困户累计贴息230万元,实施“雨露计划”,为369名学生发放助学金73.8万元,为贫困户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津贴保险5744人、39万元、理赔金额47万元。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70年来,山阴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吃不饱到追求吃得好,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优居,从盼穿暖到讲时尚。城镇居民生活蒸蒸日上,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9年为33.15万元,人均3.14元,1997年为31702万元,人均1571.97元,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36亿元。195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元,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3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61元。改革开放后,全县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发展医疗、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1997年,全县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全县“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书费、学杂费。2018年,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行聘任制,加强岗位管理,高中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后,全县城乡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2018年,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完善,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建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综合问诊楼投入运营。全县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改善面不断扩大,群众利益得到切实保障。2018年,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超额完成,全年投入各类保障资金9384万元社会救助扎实有效。新建中心敬老院、25所农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变的同时,公共文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在2018年实现全覆盖。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勤劳勇敢的山阴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谱写了一首首波澜壮阔、气吐山河的奋斗赞歌。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全县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奋力谱写山阴新篇章。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