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迎来“满月” 降低物种灭绝风险
2022-05-24 13:37:21科技日报

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近日迎来“满月”。设立于北京西北、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的国家植物园,分南、北两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山地、台地和河漫滩等地貌类型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

植物迁地保护,降低物种灭绝风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仅一路之隔,因此也被称为“南植”和“北植”。在很多热爱植物的人们心中,这两者都是迷人的植物宝库。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启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与其他国家植物园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而且可以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灭绝风险,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国家保存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叶建飞介绍,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实施植物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

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被日益重视并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这是因为威胁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保护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叶建飞强调。

将收集3万余种植物,实现多样性保护

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木兰类植物,接着是蔷薇类,再往里依次是壳斗类、合瓣花类等植物类群。“我们的园区是按照植物的分类系统布局的。”叶建飞说,“这样安排有利于科学展示,整个南园就相当于一本植物进化历史的教科书,走在其中如畅游于植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中。”

国家植物园将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所收集植物种类将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完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迁地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保藏中心、标本馆二期、五洲温室群等项目,建设28个特色专类园。

“国家植物园是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中心,在活植物物种数量、植物标本和种质资源储备上具有较大规模;是保护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和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代表国家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能传承植物园建设发展的科学内涵、园林艺术和文化底蕴。”叶建飞说。

目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我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00余种,有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珙桐、水杉等近40种一级保护植物。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记者马爱平)

关键词: 国家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战略资源 物种灭绝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韩国科学家开发出可保持稳定超过50天的人造细胞膜

相关新闻

热搜榜

  •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