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立足我省能源资源禀赋,统筹发展和减排,统筹省内排放和能源输出,统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山西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力争实现碳达峰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电力、煤炭、钢铁、焦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健全。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
深化能源革命试点 夯实碳达峰基石
立足山西作为能源大省的基本省情,我省将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根本,引深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节能降碳增效三大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源头和入口。 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围绕夯实国家能源安全基石、推动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绿色安全开发等方面,提出要发挥好煤炭“压舱石”和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打造国家能源保供基地;积极推进煤电机组“上大压小”,以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为重点,分类推进落后机组淘汰整合;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方向,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推动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产品发展;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煤矿占比,实现煤炭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全省煤矿平均单井规模提升到175万吨/年以上,煤矿数量减少至820座左右,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全省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力争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全面推进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2030年达到1.2亿千瓦左右。发挥山西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国家非常规天然气基地。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到2025年力争形成基本与新能源装机相适应的1000万千瓦储能容量。同时要打造氢能高地,有序推进地热、甲醇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 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有序推动煤炭减量替代,巩固“禁煤区”成果,深化分散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和居民散煤治理,大力推广适用洁净燃料和高效清洁燃烧炉具,逐步实现全省范围散煤清零。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
聚焦重点领域突破 打好碳达峰攻坚战
《实施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原料工艺提质、清洁能源替代等源头治理,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三大行动,优化存量排放,控制增量排放,切实推动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安全有序达峰。 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焦化行业要确保2023年底前全面退出4.3米焦炉,全面实施全干熄焦改造,力争到2025年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先进焦炉产能占比达到95%以上。有色金属行业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解铝生产中的比重,从源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 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构建“一群两区三圈”绿色集约城乡区域新格局,率先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组团式发展,实施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开展零碳建筑试点。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加快普及电动汽车,逐步降低燃油车辆占比,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着力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积极推进“公转铁”,煤炭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中长距离运输(运距500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中,铁路运输比例力争达到90%。
大力推动精准赋能 助力实现碳达峰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内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遏制过度包装,推广“布袋子”和“菜篮子”,限制一次性用品,有效促进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到2030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赋能碳达峰行动:在省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委托定向、并行支持等机制,形成一批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 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力争比2020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建设全省秸秆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全量利用县项目。 全民参与碳达峰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建设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日常教育和生活。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王龙飞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