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3年1月21日至2月5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7,较2017年春节期间下降49.1%,太原连续3年春节期间都没有出现重污染天。这对于省生态环境和应急保障中心大气环境研究所(简称“大气所”)预报科科长兰杰而言,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兰杰是岚县人,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大气环境监测和预测预报。用他自己的话说,“预测的结果没有出现,对预测人来说是一件失败的事情,但对于空气质量预报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幸福的烦恼。”兰杰解释道,“预测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经过精准调度、科学应对,一天都不发生,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收获。” 那么,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是如何产生的?预报对于环境保护又有着怎样的作用?2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对话兰杰,体验“大气所”一天的工作内容,揭开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面纱。紧盯扩散形势一刻不能放松2月22日8时许,兰杰就站在了当天的大气扩散图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目前,我省有20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每个站点每小时产生十几项监测数据,“这些海量数据每天都要和大家一起共同审核,监控所有仪器的运行状态,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兰杰说,每天8时30分到10时,自己和同事们都会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场预报情况结合空气质量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综合分析研判未来空气质量状况。 预报工作离不开数据分析,从海量数据中,准确挑出影响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需要对数据有足够的敏感性,通过综合分析污染物浓度、温度、风速、湿度、边界层高度、大气环流形势等多维度数据信息,根据模式预报结果、最新环境监测数据、排放源排放数据以及多家主流气象预报机构的预报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开展人工预报订正,最终给出预报结果。这种专业性极强的预报分析,一方面要求长期的业务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每天紧盯扩散形势,一刻不能放松。 10时至11时,是兰杰与同事们和省气象部门、西北区域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内11个城市开展区域会商研判的时间。会商是为了准确把握气象条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确保预报的科学和准确。遇到重要活动、节日假日期间,双方还会加密会商,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公众健康出行提供技术服务。 11时至12时,兰杰会向西北区域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报送未来7天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结果。每天中午,大家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到当日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了。 “几个小时之内,需要对数千张图表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布预报结果精准预报,我们的工作空间很小,但并不觉得枯燥。”兰杰说,“因为在数据的背后,可以洞悉空气质量的千变万化,所有的坚守和付出,助力了一次次重大活动的胜利举办,减少了一个个重污染天的出现,大家特别有成就感。”逐小时复核污染数据守护蓝天当天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结果的公布,并不意味着“大气所”一天工作的完结。 空气监测数据每小时都会从全省各区县传输到“大气所”。每天下午,兰杰和同事们都要对几万个空气监测数据进行复核。工作中,大家高度集中注意力,逐小时对六项污染物数据进行复核,发现疑似异常的小时值,认真检查监测仪器参数、相关污染物变化、历史数据是否存在类似变化、站点周边污染源;查看运维工单、设备信息,判断设备运行情况;同时还要结合气象参数、站房动力环境等信息进行在综合分析,保障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空气质量。 除此之外,兰杰和同事们都会对空气质量污染热点进行分析,要把前一天空气监测站点出现的污染特点梳理出来。“除了大范围的污染过程需要把握以外,还需要把小的污染环节关注好。哪个站点,什么时间,哪些指标偏高,要形成报告上报主管部门。日积月累,一点一点抓,一天一天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蓝天越来越多。”兰杰说。 空气质量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这意味着空气质量预报不仅仅是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的目的是提供健康指引、服务公众出行、为污染管控提供依据,让更多人可以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共同守护我们头顶的同一片蓝天。从事大气监测和空气质量预报工作7年,兰杰几乎没有休过年假,大年初一加班已是习以为常。“但看到家乡的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好,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兰杰说。 过去5年,山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31.7%,重污染天数较2017年减少了85%,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肉眼可见,蓝天成了常态,清新成了必备。“甜蜜的烦恼”是如何产生的?面对万千气象,要准确预言空气质量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布设在各市区县,特别是汾河谷地等重点地区实时回传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既要关注点(污染特别重的地方),还要关注面(区域污染形势)。 目前,全省各市未来7天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重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兰杰介绍,预报偏差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各相关要素的不确定性,气象预报本身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同预报员在进行人工订正时也存在差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受污染源变动影响,因此需要预报部门上下级之间、环境气象部门之间进行区域联合会商,确保污染过程的精准把控,减小预报偏差;另一方面,如果预测到可能出现重污染过程时,各相关单位会按照“山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关要求及时响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减排措施来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经过科学预测、分级响应,与预测结果相比,重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会有所减轻,这个时候由于预报不准确带来的“甜蜜的烦恼”就产生了。 为了这个“甜蜜的烦恼”,兰杰和同事们需要在数据中进行挖掘分析,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未来的演变趋势,大家每天坚守在屏幕前,仔细分析每一组数据、每一张图片,以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揪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元凶”,确保每次预报的准确性。 2月17日,“大气所”与国家、省气象部门集体会商研判,根据预测预报和监测实况分析,太原区域未来7天内可能出现一次中至重度污染过程。兰杰第一时间报送主管部门,省生态环境厅立即响应。经及时调度,科学管控,太原市提前采取管控措施和区域联防联控,使污染物得到有效遏制,太原又“少了”一个重污染天。精细化监测让数据“说真话”随着我省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大气污染管控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应对不断向精细化、靶向化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弄通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兰杰和同事们一起潜心研究,推进我省颗粒物组分站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的建设工作,将我省大气监测从常规监测提升至精细化监测,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现在,我省有11个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点,5个颗粒物组分监测站点,这些设备可以监测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成分有哪些,PM2.5里面的成分有哪些,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又有什么区别和规律,这些不但可以让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知道空气质量的基本情况,而且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特征,是工业污染特征多一些还是散煤燃烧影响多一些,便于大气质量治理能够对症下药,精准治霾。 近年来,兰杰积极参与地方标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技术规范》的编制,认真组织开展了我省省级空气监测站点的运维管理,组织开展运维、质控,数据审核工作,努力让数据“说真话”。 兰杰说,以前我省的重污染情况比较多,随着近几年大气污染防治的持续开展,我省各地重污染频次明显减少,峰值浓度降低。2022年,我省空气质量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9,同比下降2.4%;PM2.5平均浓度达到38微克每立方米,取得2017年以来最好成绩;优良天数比例为74.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民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改善,我对以后的预报工作也更有信心、更有动力了。”兰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雾霾”这个词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美丽的蓝天白云抬头可见。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